我们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应对气候环境领域挑战,守护好这颗蓝色星球。
建立应急救灾资金保障制度,增加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推动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防汛抗旱水平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等重大工程建设,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升全省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优化火电布局,规划建设开远小龙潭、弥勒新哨、昭通镇雄和雨汪电厂燃气煤电项目。
开展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核算、数据报送、核查审核、配额分配、履约监管。积极开展太阳能、地热能、浅层地温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专栏二十三 提升气候变化意识项目应对气候变化意识提升能力项目。2.加大建筑节能力度建立建筑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广泛应用高强度、高性能建筑材料,提高工程建筑质量,延长使用寿命。健全云南省低碳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制度,强化项目全过程管理,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示范带动和支撑引领作用。
制定云南省产业园绿色发展示范工作方案,建立产业园绿色发展示范推进工作机制,发布云南省产业园绿色发展示范指南。能源产业工业增加值突破1400亿元,占GDP总量的5.6%,成为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近年来,我国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取得了哪些新成效?形成高效循环利用新格局,还需从何处发力?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及企业。
北京交通大学土建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系教授姚宏认为,对工业废水进行分类处理,回收其中的有用物质,并使工业废水在企业内部或企业之间进行循环再利用,对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降低企业生产用水成本、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攻克技术重点,还要破除管理难点形成有效模式补齐技术短板,提升智能水平,探索产城融合工业内部废水处理回收利用是当前工业废水循环利用的主要方式。当前工业废水循环技术多是以能换水,能耗、物耗总体偏高。
攻克技术重点,还要破除管理难点。不少企业积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废水循环利用的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协同水平,让智能化管控成为加快工业废水循环利用的有力支点。
从重点行业看,钢铁、石化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7%和95.2%。从排放水平看,十二五以来,我国工业废水排放量由2010年的237万吨下降至2019年的134万吨,下降约44%。在山东淄博,针对喷水织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织机废水,一家企业与高校合作研发废水处理回收利用技术,不仅实现了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回收利用的优化集成,还降解了废水的生化性,有效精准治污。更好挖掘空间加强技术创新,激活企业动力我国工业门类齐全、企业众多,但规模、设施和技术储备参差不齐,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
在四川泸州,一家化工企业通过给中水回用、污水处理、循环水等生产环节安装监控系统,基本上实现了自动化程序控制。日前,工信部公布2022年工业废水循环利用试点企业、园区名单,在全行业推广有益做法和先进模式。下一步对于积极实施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改造的典型行业企业,将在税收政策、资金支撑等方面给予倾斜,激励引导典型行业企业主动实施节水改造和废水循环利用。我国人均水资源量较为贫乏,但工业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水资源与工业用水量不相匹配。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刘国华说,现有工业废水处理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国产化技术在产业化、市场认可度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工业废水实现高效循环利用,成为推动绿色发展、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关键所在。
项目实施后,企业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升6%,年节约用水成本200万元。取得积极进展202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下降39.6%工业废水从何而来?石化、钢铁、食品、纺织印染、造纸等行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工业废水,并伴有随水流失的工业生产用料、中间产物以及污染物等。
近年来,我国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取得了哪些新成效?形成高效循环利用新格局,还需从何处发力?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及企业。2020年,全国城市再生水利用率约为24%,从利用量来看,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再利用量不高,用于工业的比例空间还很大。杨本晓认为,加大城市再生水利用将是工业企业及园区废水循环利用的重点方向。工信部电子五所高级工程师杨本晓介绍。工业废水是否达标排放、生产设备是否安全运行,都能在总调度室大屏上一览无余,既能及时预警设备隐患,也能实时监测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情况。杨本晓介绍,比如内蒙古、宁夏等北方缺水地区推行企业废水零排放,企业利用再生水成本达到610元/吨,高盐废水处理回用成本达到3060元/吨,远高于3.1元/吨的新水购买均价,需要通过加大税收优惠力度等举措,不断增强企业开展废水循环利用的动力。
在天津,有钢铁公司通过收集处理当地城镇市政污水,并充分消纳邻近城镇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完全替代了企业常规水资源,实现废水零排放、地下水零开采。十三五时期,钢铁行业重点大中型企业累计减排废水约3亿立方米,节约新水约21亿立方米。
随着工业快速发展,工业产品种类更加多样,工业废水成分更趋复杂,除了氮、磷、悬浮物外,还有重金属、油污等难以处理的有毒有害物质。提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要靠关键核心技术。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总体上取得积极进展,工业节水成果显著。根据《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实施方案》,将通过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和其他资金渠道,支持不同行业工业废水高效低成本处理和回用技术及装备的研发,积极推动在相关行业企业进行示范和推广应用。
从利用效率看,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从2015年的89%提高至2021年的92.9%,202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下降39.6%。杨本晓说: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就是要将工业或城市产生的废污水经过处理达到利用标准,再用于工业生产。在我国人均水资源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1/4的情况下,钢铁、石化行业用水效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部分行业由于关键技术装备存在短板等,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城市污水处理后,可以作为企业循环冷却水补水,或经过反渗透工艺处理后作为一级除盐水,能有效减少新水取用量,在更大范围内提高水重复利用率。
探索产城融合,拓展循环利用空间。要通过加强部署重大专项等方式,加强先进技术与装备的攻关,使废水经过处理后能对标达标,真正为企业生产所用。
2021年底,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力争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4%左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6%,基本形成主要用水行业废水高效循环利用新格局。围绕循环利用全过程中的堵点、难点,通过加强协同攻关,创新高效能循环利用装备技术工艺,成为有效实践方案。
进一步挖潜工业废水循环利用空间,需要从哪些方面发力?技术创新是基础。编者作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我国工业用水量有多大?2021年,这一数字为1049.6亿立方米,占全国用水总量的17.7%。
北京的部分工业园区也加快城市污水利用步伐,将处理后生产出的高品质再生水作为园区企业的生产用水。北京交通大学土建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系教授姚宏认为,对工业废水进行分类处理,回收其中的有用物质,并使工业废水在企业内部或企业之间进行循环再利用,对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降低企业生产用水成本、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下降至30微克/立方米,再创历史新低。记者从近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举行的新年首场新闻发布会获悉,经过十年来力度空前的大规模治理,北京PM2.5改善取得里程碑式突破。
北京大气治理成就被联合国环境署评价为北京奇迹,为全球其他城市,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城市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二是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对新增产业,制修订禁限目录,大力发展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高精尖产业;结合非首都功能疏解专项行动,对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企业,坚持疏解与提升并重,累计退出3212家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分类整治1.2万余家散乱污企业。
统计数据显示,2013-2022年,北京市空气优良级别达标天数显著增加,2022年达标天数286 天,较2013年增加110天,增幅为62.5%,也就是说好天儿多了近4个月;与此同时,重污染天数显著下降,2022年重污染天数仅为3天,较2013年减少55天,降幅达94.8%。十年来,PM2.5从2013年89.5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22年30微克/立方米,累计下降近60微克/立方米,降幅近七成。
三是车辆结构绿色优化,车、油、路一体化推进机动车污染排放控制,累计淘汰老旧机动车236万余辆,推广新能源车58余万辆,新能源及国五以上机动车占比超过70%,车辆结构处于全国省级地区领先水平。从蓝天难见、繁星无影到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北京的蓝天成为老百姓最有获得感的一件实事。